年终岁末是电信诈骗的高发期,如何防范呢?
近些年,电信诈骗中的受害者出现年龄下降趋势。因为对电子化操作不熟悉,老年人遭受电信诈骗的比例在下降,35-50岁人群比例在升高,而盲目自信的中年人反倒容易落入电信诈骗的陷阱。
案情回顾
近日,《北京晚报》披露了一起诈骗案,受害者为一名银行职员。
北京西城公安根据预警线索,一位女事主与疑似诈骗电话进行了长时间通话,极有可能陷入电信诈骗的圈套。
“您好!我是西城公安分局反诈中心的,您今天是不是接到了一个诈骗电话?您可千万别给陌生人转账汇款啊....”民警好不容易拨通了女事主的手机。
“你别说你是公安局的,不管你今天说什么,我都要把自己的事情先办了。我现在有些涉及国家安全的事需要协助调查,你们公安局的事都往后推......”女事主挂断了电话,再也不接。
坏了!民警意识到:这位女事主已经被诈骗分子深度洗脑。立即启动预案,找女事主的家人参与劝阻,通常情况下,家属有更多办法联系到女事主。
“我妻子肯定不会被骗的,她是高学历,还在银行上班,每天都做反诈宣传。而且,她手里根本没有钱,你们不用瞎操心......”女事主丈夫轻描淡写地说。
事主被洗脑,家属又不配合,这是反诈工作中最棘手的情况。之后的两个小时里,民警想尽一切办法查找事主的行踪,最终得知,女事主在一家酒店办理了入住手续。
“我们个个心急,一路跑到酒店,直接破门而入。一进屋,我们看到桌子上摆着一台笔记本电脑,还有十几张银行卡。女事主正通过手机与骗子进行视频通话,我们一把夺过了电话并挂断,此时的女事主神情恍惚,还没有从深度洗脑中清醒过来。”事后民警回忆道。
事后了解,女事主虽不掌握家中存款,但受骗子蒙蔽,已经贷款了140万元。夫妻俩有孩子,还背负着房贷,如果不是民警及时赶到,后果不堪设想。
案情解读
相比较早期的公检法诈骗案,本期案件有两个鲜明的特征:
一、特别理智、盲目自信的人,最后却上当受骗了。这是为何?本案中在银行工作的女事主就是一个盲目自信的典型。她平时给客户做过反诈宣传,自己对电信诈骗有所了解,潜意识里就认定自己不会被骗,所以在给别人做警示的时候,自己并没有走心,没有进一步了解骗子的套路,最终被洗脑。
二、骗子已经不主动提钱了。很多人认为,骗子不就是让我转账汇款吗?我不转账肯定就不会被骗。可事实上 ,新型电信诈骗有新的套路,骗子不会一上来就要钱。现在的骗子们根本不跟受害者提钱,也不提什么“安全账户”。而是先让事主在手机上开启共享屏幕功能,再让事主登录网银查询自己的银行账户状态。
事主输入账号、密码登录网银的操作过程,甚至手机接到的验证码,骗子都能通过共享屏幕功能一目了然。他们再利用这些信息,同步登录事主的银行账户,直接将钱转走。
有些骗子跟事主做所谓的视频笔录时,会让事主眨眨眼,摇摇头,并暗中录下来,有些金融机构的APP在客户登录时需要进行人脸识别验证,骗子就利用给事主做的录像进行验证。
很多事主事后百思不得其解,自己从未向骗子透露账户信息和密码,钱是怎么被转走的?原因就在于此。
提醒
在早期的公检法诈骗案件中,骗子都让受害者将自己的资产转账到所谓的警方的“安全账户”中,但现在公众的反诈意识普遍认识到,一提转账或者安全账户,很多人就“警醒”了,不会上当。因此,骗子现在根本不跟受害者提钱,也不提“安全账户”了,而是通过“视频办案”的方式窃取受害者账户信息。因此,在遭遇到此类事件时,请务必警惕“共享屏幕”,小心“眨眨眼”“摇摇头”等行为,也切忌在这类事件面前盲目自信,而是要提高警惕,提升自身的防范能力。